文章出处: Pages 59-72 | Received 21 Jul 2016, Accepted 16 Oct 2016, Published online: 26 Dec 2016
文献导读:溶血问题是标本分析前造成实验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识别影响溶血的因素,将是有效减少和防止溶血的重要一步。该文回顾了2000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发表在PUBMED,Embase,Medline和CINAHL的文章,文章纳入了40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研究显示,在急诊科(EDs)的溶血率较高,影响因素有:非肘前静脉抽血,患者溶血率较高;同时与静脉穿刺相比,使用静脉导管的溶血率更高;与手工运输相比,气动运输的溶血率更高。研究也发现,当没有专业的采样人员采集标本时、采用较大体积采血管、采血管填充少于一半及止血带时间大于一分钟时,溶血率较高。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医院和临床实验室应该考虑在急诊科部署抽血医师,通过静脉穿刺抽取所有血液,使用肘部区域作为最佳采血部位,并由实验室助理/其他人员运送标本。研究还建议让溶血问题成为医院时刻关注的问题,并确保高质量的工作人员培训和遵守标准操作程序以降低溶血率。 意识到影响溶血率的因素,并采取减轻这些风险因素的策略,是制定降低溶血率和改善患者护理质量的质量实践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