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重点介绍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嗜铬素B(Chromogranin B)这两种新型心肌标志物在心血管风险分层、心衰和其他心血管事件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以下是本期的文献导读:
1、原文标题:Critical appraisal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炎症标志物在心血管病风险分层中的关键评价
作者:Krintus M,et al.
刊物:Critical Review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2014;51(5)263
摘要:
当今社会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依然是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首要原因,尽管在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预防策略、药物治疗和干预处理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血脂异常、以及家族成员罹患此类疾病的历史,都与绝大部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大量的风险评估将个体分为低风险人群和中风险人群,感染存在最大的挑战。炎症在诱导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可能通过诱导斑块失稳定性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已经广泛研究了许多炎症标志物作为改善心血管风险评估候选指标的可能性。该综述旨在评估临床上正在应用的炎症标志物(CRP和纤维蛋白原),更新一点的炎症标志物(Lp-PLA2和MPO),以及全新的炎症标志物(GDF-15),上述标志物反映了CAD发病机理中不同的病理生理学途径。尽管依据传统的方法,上述所有炎症标志物均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关联,无论这些人有或无CAD,但是至今尚未清晰地阐明其在临床上如何应用。最近许多科学协会强烈推荐对具有心血管中风险的健康人群进行CRP的检测。然而,这些不同的协会在推荐力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具有多因素背景,包括:(1)科学证据支持CRP具有很好的预后价值,且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高血压指标具有相当的价值,(2)商业化的CRP测试性能很好,(3)CRP缺乏特异性,在CRP含量和心血管风险之间缺乏因果关系,(4)CRP依赖于其他传统风险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0 mg/dL的50岁以上健康男性和60岁以上健康女性人群中检测CRP含量可能有助于遴选出需要进行他汀治疗的患者。此外,评价CRP和纤维蛋白原或Lp-PLA2可能对ACS患者和具有心血管中风险的健康人群进行风险分层。不过,CRP的临床应用需要对CAD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广谱调查,而其他有希望的炎症标志物,特别是GDF-15和Lp-PLA2,应该在有和无CAD的个体中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研究还应该聚焦于新的性能测量指标,如分辨率测量、校准测量和再分类测量,从而更好地阐明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避免误导性的乐观结果。还需要强调的是,由于CAD的发病过程是多因素的,详细的风险分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炎症标志物的测量,还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心电图发现,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脂组合,肾功指数,左心室超负荷和纤溶标志物,和心肌坏死标志物,主要是cTn)。
关键词:ACS; CRP;GDF-15; Lp-PLA2; MPO; CAD; 纤维蛋白原;炎症;风险预测
链接: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3109/10408363.2014.913549?journalCode=ilab20
2、原文标题:Regulation of circulating chromogranin B levels in heart failure
心衰中循环嗜铬素B水平的调节
作者:Heidrich FM,et al.
刊物:Biomarkers. 2017;7:1-10
摘要:
背景:
嗜铬素B(CGB)调节BNP的产生。心衰动物模型和心衰患者的循环CGB水平升高,但在健康人进行体力活动时也有增加。因此,CGB看起来是整合了心肌应激和系统性神经内分泌活化的信息。我们对于心衰中CGB调节的机理还很不清楚。
方法和结果:
我们开展了回顾性注册研究,包含了372位患者。对急性心衰患者和慢性瓣膜性心衰患者以及对照人群血浆中CGB和NT-proBNP的水平进行了测量。急性心衰患者和慢性瓣膜性心衰患者的CGB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在后者更高。具有严重二尖瓣返流的慢性瓣膜性心衰患者的CGB水平明显高于具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慢性瓣膜性心衰患者的CGB水平。CGB水平随着NYHA功能分级越来越差而逐步增加,且与NT-proBNP中度相关,但是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年龄和体重等无关。严重二尖瓣返流的慢性瓣膜性心衰患者经过介入性二尖瓣修复后,其CGB水平呈现明显下降。
结论:
CGB是新兴的有希望的心衰标志物,具备独特的整合心肌应激和神经内分泌活化信息的潜能。、
关键词:嗜铬素B;生物标志物;心衰
链接: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54750X.2017.1395079?scroll=top&needAccess=true
3、原文标题:Combining 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etection of inducible myocardial ischemia
诱导性心肌缺血中联合应用高特异性cTn和BNP检测
作者:Puelacher C,et al.
刊物:Clin Biochem. 2017 ;S0009-9120(17)30566-0
摘要:
背景:
在运动诱导性心肌缺血的非侵入性检测中,单一生物标志物仅能提供中等的准确性。因此,我们评估了两种最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和BNP的联合应用。
方法:
选择应激性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MPI)发现的一系列疑似心肌缺血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将心血管医生对心肌缺血的临床判断进行量化,同时检测应激前后患者血中hs-cTnI和BNP水平。由独立的心血管医生用MPI确认是否有心肌缺血,与生物标志物检测互不知情。在随后发生患者死亡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则作为预后的终点。
结果:
在1142位连续的患者中,有456位(40%)发生了诱导性心肌缺血。为了侦测出诱导性心肌缺血,运动应激测试前的临床判断(CJb)显示AUC为0.66(95%CI 0.63-0.69),hs-cTnI的AUC为0.70(95%CI 0.67-0.73,p=0.07 vs CJb),BNP的AUC则为0.66(95%CI 0.62-0.69,p=0.98)。联合应用hs-cTnI和BNP的双生物标志物策略加上CIb并未显示出比单独hs-cTnI加上CJb(AUC0.74,95%CI 0.72-0.77 vs AUC0.74,95%CI 0.71-0.77,p=0.16)显著的优越性。Hs-cTnI显示出对AMI很好的预后价值(HR1.6,95%CI 1.3-1.9),BNP则对死亡有很好的预后价值(HR1.6,95%CI 1.3-2.1 )。
结论:
联合检测BNP和hs-cTnI的双生物标志物策略并不能在临床判断加上单独hs-cTnI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小结和亮点:
1、hs-cTnI和BNP为临床判断提供了额外的诊断价值。
2、两种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于单独应用hs-cTnI的效果相似。
3、Hs-cTnI和BNP在预后判断上有互补性。
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912017305660
4、原文标题: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isk Stratification Beyond Cardiac Troponins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超越心肌肌钙蛋白的风险分层
作者:Eggers KM & Lindahl B
刊物:Curr Cardiol Rep 2017;19:29 DOI10.1007/s11886-017-0840-3
摘要:
综述的目的:
心肌肌钙蛋白(cTn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D)后果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cTn的预后价值不是绝对的。在该篇小综述中,我们总结了一些证据,表明现有的指示左心室功能紊乱、血液动力学压力、炎症、以及肾功紊乱的生物标志物作为风险预测的价值甚至超过了cTn在ACS中的价值。
最近的发现:
只有很少的生物标志物能稳定地展示出cTn水平以外附加的预后价值。BNP和GDF-15是这方面最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然而,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作为治疗指南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且当采用超敏实验方法检测cTns水平时,很大程度上不清楚这些指标是否还能增加cTns的预后价值。
总结:
对于ACS的预后,BNP和GDF-15能够给cTn水平提供最有力的的预后增量。然而,这些能够影响做出临床决定的生物标志物的具体作用仍待定义。
关键词:ACS,生物标志物,风险预测
文献下载: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isk Stratification Beyond Cardiac Troponins
5、原文标题: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level predicts major bleed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the PLATO study
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大出血和心血管事件:PLATO研究的结果
作者:Hagstrom E,et al
刊物: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6;37, 1325–1333
doi:10.1093/eurheartj/ehv491
摘要:
目的:
GDF-15能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以及复合的心血管事件。我们研究了ACS患者GDF-15水平单独与主要出血、冠脉溃疡和独立的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联。
方法和结果:
在名为PLATO(血小板抑制和患者后果)的临床研究中,对16876名随机接受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治疗的ACS患者的GDF-15基线水平进行了检测。GDF-15水平与冠状动脉病(CAD)的受累范围相关,并且和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2个月期间出现的大出血、自发性心肌梗塞、中风、死亡相关联。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分析了已知的心血管病风险因子和预后生物标志物(NT-proBNP、胱抑素C、hs-CRP、hs-cTnT),GDF-15水平上升1个标准差,即显示出与大出血风险增加相关联,风险比例为1.37(95%可信度区间:1.25-1.51),同时其他不同部位出血的风险也是增加的。GDF-15水平上升1个标准差时,心血管病死亡+自发性心肌梗塞+中风的复合风险比例达到1.29(1.21-1.37),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比例1.41(1.30-1.53),所有原因的死亡风险比例1.41(1.31-1.53),自发性心肌梗塞风险比例1.15(1.05-1.26),中风风险比例1.19(1.01-1.42)。将GDF-15加入到现有的风险因子中,使用C-statistic方法能改进对心血管病死亡和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大出血的预测。
结论:
在ACS患者中,高水平的GDF-15与升高的风险是相关的,包括各种类型的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出血、自发性心肌梗塞、中风、心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GDF-15似乎能促进对心血管病死亡和大出血的风险分层,并且超越了现有的风险因子。
关键词:GDF-15 大出血 死亡 心肌梗塞 心血管风险因子
文献下载: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level predicts major bleed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the PLATO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