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期的文献导读:
1、原文标题:Associa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 Concentration With Cardiac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结局和超敏cTnI浓度的关联
作者:Chapman AR,et al.
刊物:JAMA. 2017;318(19):1913
摘要:
重要性:
超敏cTnI测试广泛用于评估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TnI浓度低于5ng/L的患者判断为低风险,但是最佳阈值尚不确定。
目标:
评价以cTnI浓度5ng/L作为阈值对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效果。
数据来源:
系统搜索2006年1月至2017年3月18日期间的MEDLINE、EMBASE、Cochrane和科学数据网。
研究选择:
选择依据通用心肌梗塞定义判定的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其hs-cTnI浓度进行前瞻性研究。
数据提取和合成:
系统回顾来自于19个队列研究。独立的患者-水平数据来自于17个队列研究的通讯作者,其中包括2个队列研究的集合数据。采用二项式正态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主要和次要结局的Meta估计。
主要结局和测量:
30天时主要结局是心肌梗塞或心脏病死亡。采用独立的患者数据,在2-16ng/L的浓度范围内评价hs-cTnI的性能。
结果:
共有11846篇文献和9个国家的19个队列研究包括在本研究中,其中104篇经过全文回顾。在Meat分析的22547名患者中,发生主要结局的有2786例(12.4%)。第一次就诊的患者中有11012名(49%)的cTnI浓度低于5ng/L,这些患者中有59例具有心肌梗塞指数,只有1例在30天时发生心肌梗塞,但30天时没有发生心脏病死亡的病例。因此对于主要结局具有99.5%的阴性预测价值。心脏病死亡在30天时没有发生,1年时仅有7例发生,因此对于心脏病死亡的阴性预测价值达到了99.9%。
结论和关联:
在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hs-cTnI浓度低于5ng/L表明这些患者在30天时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病死亡的风险较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其临床用途以及该测试在风险分层上的成本效益。
链接:http://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127948
2、原文标题:Direct Comparison of Cardiac Myosin-Binding Protein C With Cardiac Troponin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和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直接对比
作者:Kaier TE,et al.
刊物:Circulation. 2017;136(16):1495
摘要:
背景:
心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C)心脏特有的蛋白,比cTn含量更多,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释放速度更快。我们评价了cMyC作为cTn的辅助或替代,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具有AMI症状而前来急诊的未经选择的患者1954名,就诊时对其cMyC、hs-cTn和标准cTn进行了检测。依据除cMyC以外的所有可用的临床和生物化学信息来作出AMI的最终诊断。预后终点是长期死亡。
结果:
最终诊断为AMI的患者有340名(17%)。就诊时这些AMI患者的cMyC浓度显著高于非AMI患者(中位数237ng/L vs 13ng/L,P<0.001)。对于AMI的鉴别能力,cMyC(AUC 0.924)与hs-cTnT(AUC 0.927)和hs-cTnI(AUC 0.922)具有可比性,但优于标准cTnI(AUC 0.909)。将cMyC和hs-cTnT或标准cTnI(而不是hs-cTnI)联合应用,则分别将AUC提高到0.931 (P<0.0001) 和 0.926 (P=0.003)。cMyC的应用能通过单次血检更准确地将患者分为排除组或纳入组:净再分组改善比hs-cTnT提高0.149,比hs-cTnI提高0.235(P<0.001)。 对于早期就诊患者(胸痛<3 h),cMyC对纳入/排除分组的改进较之hs-cTnT(净再分组改善 +0.256,P<0.001)和hs-cTnI(净再分组改善 +0.308, P<0.001)提高更大。比较C统计法,cMyC预测3年死亡的效果优于hs-cTnI(P<0.05)和标准cTnI(P<0.05),与hs-cTnT相似。
结论:
在患者就诊时cMyC能对AMI的诊断提供与hs-cTnThe hs-cTnI相当的鉴别能力,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后更早来就诊,则cMyC可能表现得更好。
详见原文全文:Direct Comparison of Cardiac Myosin
3、原文标题: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ic review
心血管病中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系统回顾
作者:Otaki Y,et al.
刊物:Clin Chim Acta. 2017 Nov;474:44
摘要:
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已多有研究,它们是反映组织损伤的蛋白家族。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反映进行性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诊断。在过去十年中,与其它心脏酶类相比,H-FABP已经在作为AMI早期诊断标志物上显示出更大的希望。然而,由于最近在寻找更新的生物标志物工作上的细化,以及对hs-cTn作用的更深入理解,H-FABP的角色得以被重新审视。我们在hs-cTn时代讨论H-FABP作为AMI早期标志物的角色。在广谱的致死性疾病中,即临床结局很差的AMI、心衰、心律失常和肺栓塞,H-FABP突出其预后标志物角色。由于构成异常H-FABP水平的cut-off值可能因每一个心血管事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并且依赖于临床情况,所以最佳的H-FABP cu-off值未能清晰地建立起来。几个影响H-FABP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血管风险因子等,需要被考虑在其中。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临床情况下H-FABP作为预后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AMI;诊断和预后;心衰;H-FABP
链接:http://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11997
4、原文标题:Biomarker-Based Risk Model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风险模型预测稳定性冠状动脉病心血管死亡的作用
作者:Lindholm D,et al.
刊物:J Am Coll Cardiol. 2017;70(7):813
摘要:
背景:
目前,没有普遍接受的模型来预测稳定性冠心病(CHD)的结局。
目的:
本研究评价和比较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的预后价值以及临床变量,进而开发出基于生物标志物的CHD患者预测模型。
方法:
在包含13164名稳定性CHD患者的前瞻性和随机性临床队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几种候选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变量,并且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法开发出一个基于最重要生物标志物的临床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是心血管死亡,同时也采用其他关键结局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另一个1547名患者的研究中,对该模型进行了内部自举验证和外部验证。
结果:
在中位数为3.7年的跟踪中,有591例发生心血管病死亡。3个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是NT-proBNP、hs-cTnT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NT-proBNP和hs-cTnT比其他任何生物标志物或临床变量都具有更大的预后价值。最终的预测模型包含年龄(A)、生物标志物(B)(NT-proBNP、hs-cTn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临床变量(C)(吸烟、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这个“ABC-CHD”模型在两个队列研究中均进行了足够的校准,表现出对心血管病死亡很高的鉴别能力。
结论:
该模型为预测稳定性CHD患者发生心血管病死亡提供了坚实的工具。由于该模型基于少数几个易于获得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因素,因此在基于心血管病风险的条件下,它能够被广泛应用于补充临床评估和指导治疗。
链接:http://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797349
5、原文标题: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 Improves the Diagnosis of Perioperative MI
超敏cTnT改进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的诊断
作者:Brown JC,et al
刊物:Anesth Analg. 2017;125(5):1455
摘要:
背景:
非心脏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MI)的诊断传统上依赖于相对不敏感的现有cTn测试。我们假定采用最近开发的新型hs-cTnT测试能够提高围手术期MI的检出率。
方法:
在一氧化二氮临床研究关于维生素的辅助研究中,比较了采用传统的cTnI测试和hs-cTnT测试对心肌损伤和MI发生率的影响。我们调查了不同的hs-cTnT
变化指标,包括相对值(例如 >50%)或绝对值(例如 +5ng/L)。该辅助研究的纳入标准是出现基线,并且有至少1个手术后hs-cTnT值。
结果:
在605名患者中,70位患者(12%)有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82名患者(14%)采用现有的cTnI测试表明有心肌损伤。当采用hs-cTnT测试有2倍升高时,67名患者(11%)被诊断为MI。根据hs-cTnT指标应用的不同,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从12%(n=73)到65%(n=393)不等。根据不同hs-cTnT指标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从3.6%(n=22)到12%(n=74)不等,呈现出超过3倍的差异。新出现的术后hs-cTnT升高,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变化,均与6个月死亡率的5倍升高相关联。
结论:
Hs-cTnT的应用较之于现有的cTnI测试,将围手术期MI的检出率提高了2倍。采用不同的hs-cTnT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变化为依据,可能导致围手术期MI的漏检和过度诊断。
链接:http://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7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