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期的文献导读:
1、原文标题:The Role of Emerging Risk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新兴的风险因子在心血管病结局预测中的作用
作者:Lacey B,et al.
刊物:Curr Atheroscler Rep. 2017;19(6):28
摘要:
综述目的:
本综述基于冠心病和中风相关的文献,讨论了血液中新的风险因子选择的最新证据。
最新的发现:
关于血脂相关的新风险因子,最新发现指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可能并不能减少心血管风险,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和脂蛋白A则可能对于减少心血管风险是有益的。关于炎症和止血生物标志物,基因研究提示IL-6(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和几种凝血因子与心血管病有因果关系,但是研究结果不支持CRP和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病存在因果关系。慢性肾病患者具有心血管高风险,而一部分患者的这种风险并不是由血压介导的。随机证据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不大可能是慢性肾病相关风险的媒介。充分大量的修饰微量元素骨病生物标志物的干预性研究依然缺失。尽管没有与心血管病因相关联,一些证据支持心脏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可以促进心血管风险评分。许多血液中的风险因子与心血管风险有很强的关联。证据是累积的,主要来源于基因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基因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发现这种关联性是因果关系。一些风险因子虽然非因果关系,但如果将其加入到心血管风险评分中,可能仍有价值。虽然许多血管病可以用经典的风险因子来解释(如吸烟和血压),对血液中新的风险因子的研究确实对我们理解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鉴别出一些新的可能用于治疗的靶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流行病学;风险因子;中风;血管病
详见原文全文:The Role of Emerging Risk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2、原文标题:Emerging 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 and cardiac cachexia
心衰和心脏恶液质的新兴生物标志物
作者:Loncar G,et al.
刊物:Int J Mol Sci. 2014;15(12):23878
摘要:
生物标志物是客观的工具,在心衰患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脑钠肽是临床上指示心衰的最好生物标志物标准。因此,努力鉴定和测试新的心衰生物标志物是合理且正当的。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心脏恶液质,而一旦进入这一阶段,患者的状况和预后是很差的。鉴于这些原因,人们研究了大量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分别反映激素、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但是只有少数几个生物标志物具有相对应的信息。复杂的心衰病理生理学似乎过于复杂,无法用单一生物标志物包含。因此,组合方法似乎是合理的。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综述了近来该领域的进展,突出了在诊断、预后和治疗优化方面关键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或单一应用或联合应用。
详见原文全文:Emerging 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 and Cardiac Cachexia
3、原文标题:Panel of emerging cardiac biomarkers contributes for prognosis rather than diagnosi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用于慢性心衰预后而非诊断的一组新兴心脏生物标志物
作者:Jungbauer CG,et al.
刊物:Biomark Med. 2014;8(6):777
摘要:
背景:
作为复杂的疾病,心衰与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紊乱和生物化学紊乱相关联。没有哪一个单一的生物标志物能展示所有这些特点。因此,我们评估了一组多重标志物与生物化学金标准NT-proBNP。这一组标志物分别与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的内皮抑素、IBP-4、IBP-7、sFlt-1和促进血管生成的PLGF)、心肌细胞应激(GDF-15)、细胞外基质重构(galectin-3、Mimecan和TIMP-1)、炎症(galectin-3)和心肌细胞损伤(hs-TnT)有关。
方法:
所有的标志物的测量均采用罗氏诊断试剂,对一队包含149例慢性心衰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进行了检测。
结果:
所有标志物均与NT-proBNP呈正相关(p< 0.05)。进一步地,这些标志物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均显著升高(p< 0.05)。除了PLGF和Mimecan以外,所有的标志物的显著升高与左心室功能紊乱和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评级的严重程度也相关( p < 0.05)。除了内皮抑素、Mimecan和PLGF,所有的标志物在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中均能预测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采用5种生物标志物(NT-proBNP、hs-TnT、TIMP-1、GDF-15、IBP-4)的多重检测具有最佳的性能。事件率随着升高的生物标志物数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显著优于单一的NT-proBNP。
结论:
除了PLGF和Mimecan以外,所有的新标志物均随着症状和左心室功能紊乱程度的加重而逐步升高,为慢性心衰提供了重要的预后信息。这5种生物标志物加上病理生理学背景为心衰提供了额外的预后价值。多重标志物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心衰的预后。
关键词:GDF-15;慢性心衰;新生物标志物;超敏肌钙蛋白;脑钠肽
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224934
4、原文标题: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emerging cardiac, inflammatory, and renal biomarker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anaemia: RED-HF study
新兴的心脏、炎症、肾生物标志物对于伴有射血分数下降和贫血的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重要性:RED-HF研究
作者:Welsh P,et al.
刊物:Eur J Heart Fail 2017 Sep 27. doi: 10.1002/ejhf.988
摘要:
目标:
测试新生物标志物对达依泊汀α心衰临床试验中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预后价值。
方法和结果:
对1853例具有完整数据的患者进行了循环标志物的随机测量,这些标志物包括心脏标志物NT-proBNP和hsTnT,神经体液标志物MR-proADM和和肽素,肾脏标志物胱抑素C,炎症标志物hsCRP。在超过28个月对834例患者的跟踪调查中,这些生物标志物与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复合终点之间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法、c-statistic法和净余再分类指数法进行评估。在调整之后,对于每个生物标志物而言,高三分位组复合结局与最低三分位组复合结局相比较得出的风险比例分别为:NT-proBNP 3.96(95% CI 3.16-4.98),hsTnT 3.09(95% CI 2.47-3.88), MR-proADM 2.28 (95% CI 1.83-2.84), 和肽素 1.66 (95% CI 1.35-2.04), 胱抑素C 1.92 (95% CI 1.55-2.37), hsCRP 1.51 (95% CI 1.27-1.80)。当逐一加入单个生物标志物时,基本临床预测模型能够得到改善,其中加入NT-proBNP时改善最多(NRI +62.3%, P < 0.001),但其后再加入hsTnT时却只有微小的改善(NRI +33.1%, P = 0.004)。继续加入生物标志物没有进一步的改进。这一发现与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类似。
结论:
当包含NT-proBNP时,仅hsTnT能够进一步中等程度改进对伴有贫血的射血分数下降慢性心衰患者的风险分层。NT-proBNP和hsTnT在预测不良结局中的作用远超其他新型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肾上腺髓质素;和肽素;胱抑素C;心衰;脑钠肽;肌钙蛋白
详见原文全文: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emerging cardiac
5、原文标题:Bio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tributions to risk predi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心血管病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风险预测
作者:Bachmann KN, Wang TJ
刊物:Diabetologia. 2017;doi: 10.1007/s00125-017-4442-9
摘要:
心血管病是死亡的首要因素,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个体,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超过普通人群。人们对于鉴定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兴趣正在增加。该综述聚焦于这些生物标志物当前和潜在的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风险的作用。目前,一些生物标志物和生物标志物组合能一定程度上改进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预测,超越了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新兴技术可以使得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并且对已有的生物标志物获知新的信息(例如生物标志物的新组合),这样可能引起对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的明显改进。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风险预测的改进是否能够影响到医护的过程以及临床实践中做出决定,因为这是为了改进糖尿病临床结局而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心脏并发症;临床糖尿病;临床科学;流行病学;人;大血管病;综述
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56084
6、原文标题:Emerging Affinity-Based Proteomic Technologies for Large-Scale Plasma Profiling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新兴的用于心血管病大规模血浆筛查的
基于亲和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作者:Smith JG, Gerszten RE
刊物:Circulation. 2017 Apr 25;135(17):1651
摘要:
反映心血管系统分子状态的血浆生物标志物是临床做决定的主要依据。常规应用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脑钠肽、脂蛋白,但是仅仅反映了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少数几条通路。系统地研究更大部分的循环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组)将提供无偏性发现新标志物的机会,从而改进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此外,蛋白质组绘图可以加深病理生理学理解,并且指向新的治疗靶标。系统的蛋白质组绘图所遇到的阻碍包括蛋白质组的巨大和结构异质性,以及很宽泛的丰度水平。无目标的蛋白质组绘图可以用串联质谱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然而,如果要用血浆作为研究对象,就要受限于复杂的分析前样本处理,从而限制了通量。基于捕获和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多重定向方法因此在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受到了与日俱增的关注。免疫亲和试验是测量单个蛋白质的主力,但是在蛋白质组学应用中,由于存在开发周期长、交叉反应、特异性问题、对低丰度(低于pg/ml)蛋白质测量时的敏感性不够等问题,因而受到了限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兴技术包括核苷酸标记的免疫学试验和适配体试剂,它们能够实现自动化,高通量地多重检测几千种蛋白质,可以与亲和性捕获方法结合改进质谱的特异性,在测量低丰度蛋白质时具有超敏感性。此外,蛋白质组学目前能够与现代基因组工具整合,从而将基因组图谱与基因变异相关联,这将影响到亲和性试剂的结合,可以用作验证亲和试验的靶标特异性。随着新兴的亲和技术的出现,深度定量蛋白质组绘图的应用因此变得更加具有可行性。本文的目的是将最新的综述提供给广大读者,包括新兴的亲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心血管医学领域基于这些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血浆;蛋白质组学
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8438806